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加拿大
Me in Blanche
美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歐洲
越南
隨筆
March2022
書摘|成功或許是因為你比較幸運-《成功的反思》

某一天在誠品看到這本書,第一眼吸引我的不是書名,而是封面上作者的照片。申請大學的時候,台大哲學系的指定閱讀裡面有一本是桑德爾教授的《正義》。那時候還對「思考」的本質一知半解,看了書也只是略懂皮毛,甚至現在也不清楚書裡到底詳細提到了哪些舉例。

《成功的反思》一樣是一本很燒腦的書,要斷斷續續看、要停下來思考、要感受字句的共鳴、要消化書裡提到的理論和歷史。雖然很多部分是以美國作為舉例,但邏輯其實也適用在其他地方,至少我自己受益良多。

作者引用了許多的歷史、政治和數據研究,在一篇短短的心得裡要很完整呈現觀點和心得之間的關聯其實很困難,因為每一個現象背後都有太長的故事,所以就記下一些跟我自己最有關係的部分。
 

● 文憑至上的菁英傲慢

書裡面我覺得最有共鳴的就是「文憑至上」。在我們的社會,學歷被視為評斷一個人的首要條件,哪一間學校畢業會影響第一份工作、薪水、甚至你的社交圈。因此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念書,因為那是唯一能夠改變,或著說到更好的環境的方法。而原本就已經是屬高學歷的家庭,更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複製」自己的社會位置。

貫穿前半本書的舉例,就是美國常春藤名校的舞弊爭議,家長為了讓孩子順利進到常春藤名校就讀,花錢聘請學習顧問、買通SAT考官、偽造運動項目證明等等。這或許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同時也代表大家對於社會地位都有私心的吧?

我們對於成功的心態,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認為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因此不成功的人都是咎由自取;我既然是靠自己的,那別人的死活我也可以不用管了,也是這樣的心態造就了「菁英傲慢」。

書裡面提到,2016年英國退出歐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某些程度就是利用了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中間的心理疙瘩。
成功的人認為,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因此不成功的人就是自己沒有努力。當這樣的觀點深植人心,成功的人就會越自大,而不成功的人就會越自卑,思考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才沒有成功。那些沒有成功的人從自卑,經歷承受旁人對他們鄙視的態度、到最後身為人的尊嚴被踐踏,這樣的遭遇讓他們憤世忌俗,最終他們找到共同攻擊的目標: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社會菁英。
 

● 不存在的人

書中最後一章節談的是「認可工作」。人生活在社會裡面都會需要確立自己的價值,大概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而書前半段討論的「成功」也是肯定自己價值的一種方式。
成功的定義有百百種,如果用學歷、工作成就、名聲、收入來定義成功,那相反的不成功大概就是「失業」。如果不是經過疫情、不是在這個時間讀這本書,大概不會認知到其實自己「失業了」,也不會覺得一個人如何看自己的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原來會和「工作的認可」有這麼強烈的相關。
 

「失業之苦不在於沒有收入,還在於失去工作將剝奪一個人為共善作出貢獻的機會。⋯ 失業代表無事可做,代表跟我們所有人不再有任何關聯。」


一直覺得「失業」就是沒了工作,沒了工作就代表沒有收入,最直接的衝擊就是經濟能力。然而自己在疫情期間經歷過沒有收入的階段卻發現,最讓人不安的竟然是我和世界基本上沒有了聯繫。

不敢說自己能對社會的共善有任何貢獻,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不會需要我的技能,但疫情期間深刻感受到,自己和這個世界沒有直接關聯,除了把自己保護好不要染疫,其餘的事情與我無關、好像沒有我其實也沒有差。

那是第一次體認到自己「失業」了,從2020年疫情開始到2021年台灣進入疫情高峰前,工作稱不上完全穩定但至少也比普通上班族好些。但隨著疫情影響擴大,原本安排好的所有事情瞬間歸零,才直接的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其實隨時可以被世界拋棄。

當你體認到和其他人的差異:就算疫情如此嚴峻,別人至少還有事情在做、還有薪水可以領;就算環境改變,大家還是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前進。而我呢?做著之前想做的事但其實生產力是零,好像在自己的平行時空自嗨。

而又在某一個瞬間,我想到我媽,或是說所有的全職家庭主婦。當她把所以的精神和心力花費在家裡,是不是也和這個世界失去聯繫了?當孩子漸漸長大成人自主獨立,某種程度上就是她「失業了」,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家人之間的愛雖然最強韌卻也最脆弱,會不會她其實也害怕我們不再依賴她?

我想這本書之所以在最後一章著墨「認可」,或許是要提醒我們,任何人都有可能經歷被世界拋棄的孤獨,那不是不成功、更不應該不被尊重,那不全然是他們的責任,當然也不會全然是別人的責任,只是同樣身為一個會思考的個體,不應該因此判定優越和低賤。
 

● 小結

回到自己身上。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人生走到這邊一直都很幸運。並不是說以前不這樣認為,而是切身感受現在擁有的一切得來不易,所以格外珍惜。

回頭看現在擁有的一切,有形的和無形的,是沒辦法分出哪些是因為先天獲得的,哪些是自己努力來的。以為自己努力來的,其實是因為先天有了某些條件,努力才得以成立。以前我們以為這個努力只適用在學業,但不然,所有人生的環節都被「先天」深深影響著。

因為了解一切得來不易,所以必須更謙虛,不是所有人都一樣、但也不代表人與人之間有絕對的高低。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面向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不是有名有利就會一帆風順,只是金錢和名聲可以像粉底一樣撫平大部分的人生瑕疵,所以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

書裡其中一個章節叫做「善良故偉大」,讓我想起寄生上流裡的一句話:「有錢人才能善良」。善良的前提是要有錢,因為有了錢才能與世無爭、才能不必汲汲營營去追求「平均值」,看起來才是善良。
韓劇《那年夏天》,崔雄聽到國延秀認真唸書到全校第一,人生目標竟然只是能好好過生活覺得很詫異,那時的他不知道,為了和其他人一樣,國延秀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中文書名雖然是「成功的反思」,但更貼切的應該是「才得的暴政」。才得是在某一個時代社會普遍認為有價值的技能,在資本主義之下有價值的技能就會帶來相對應的報酬,推波助瀾走向成功,然而在這個過程之際塑造出的情緒副產物卻是破壞人與人關係的元兇。

誰不想成功,當然也沒有人想要失敗,還是要期許自己走在前往成功的路上,做一位能感知冷暖、抱持感恩之心的人。


書名:《成功的反思》
原文書名:《The Tyranny of Merit》
作者:Michael Sandel
譯者:賴盈滿
tag:
發表迴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