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加拿大
Me in Blanche
美國
日本
韓國
中國
歐洲
越南
隨筆
September2021
書摘|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讀懂多難的書-《讀懂一本書》/ 樊登

我原本不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我不知道要選什麼書,在那麼多的書裡,我要從哪裡開始、選了這本書會不會不符合期待、也一直對看書所能帶來的好處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第二是從小媽媽就會一直叫我看課外書,功課寫完多了自由時間的時候她就會說:「去找點課外書來看」,讓我覺得看書是一件「媽媽叫你做的事」,就跟做家事一樣,被「命令」去做的事都是心不甘情不願、能不做就不做的事,因此從小到大我很排斥看課外書。
但很奇妙的是,一但開始看一本書,我會用盡全力一字不漏的把書裡面喜歡的句子記下來,然後再把想法寫在下面,這樣我會很有成就感,但往往也要花很多時間,看完、寫完一本就筋疲力盡,距離下一次再打開書本又是很久很久之後。
 

● 每本書都有他的使命

直到今年疫情,被打亂的計畫無法實行而突然多出很多時間,因此想培養一些好習慣,「讀書」就成為其一。看到一位蠻愛看書的朋友在社群上發了這本書,而且還給予了不錯的評價,立馬跟他借來讀讀。

以這本書的標題,我最想知道的是「如何去理解一本書的內容」,所以看到這本書的標題以為是教人如何從書中找重點和做筆記,但讀了之後發現更多的是學習如何有系統的選書、理解、重組和傳遞的過程。我的問題依然有被解決,而且答案的層次比原本預期的高太多,還附帶解決了其他我沒有想過能被解決的疑惑。(這是一定的吧?不然作者怎麼能出書呢?)
 

這本書裡提到「每一本書都有他的使命」。讀完一本書要問自己: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從唸書時期我們都一直被灌輸「不要背答案、公式,而是要理解背後的原理」。當時不是很清楚這個道理的邏輯,但十年之後基礎理科問題再次莫名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時候,就能理解背公式和理解原理有多少差別:我可能一條公式都記不得,但原理我記得、用最笨的方式也還是算得出答案、算不出答案至少也講得出邏輯、聽得懂別人說的是什麼。對我來說,我覺得是種「內化」,這些知識從硬梆梆的文字成為你腦袋裡的一部分,他可能會褪色但不會不見。

而書中的道理和知識也一樣,我們要讓他內化成為能影響思考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個計算的數字或名言佳句。與其炫耀自己看了幾本書、背下書中的名句,書中的概念、中心思想吸收多少才是重點。而這本書教的就是最有效率吸收書中精華的方法,是一種把知識內化的過程和技巧。
 

● 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讀懂多難的書

但在內化的過程中,總有些書對我們來說是艱澀的、困難的,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消化吸收,這要怎麼辦呢?我覺得這跟讀書時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你在低年級或是基礎篇章的時候沒有把基本功練好,到進入進階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東西都看不懂了。讀書也是一樣道理,當我們讀到艱澀的內容發現不好消化、書中內容索然無味時,可能是因為我們缺乏那個領域相關的知識。

樊登把這個稱作「理解力的池子」,應該也可以說是背景知識。「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讀懂多難的書」。當然我們不是要追求誰讀的書比較艱澀比較難,而是當你對越多領域都有基礎的背景知識,就能閱讀更多種類的書籍、看一本書的時候也會對書中不同領域的概念和舉例有更多的反饋。而他也把理解力的池子分成七大領域:經濟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國學知識、管理學知識、邏輯學知識、哲學知識、人生經驗。

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國學知識人生經驗。我們現在所看的書大多是這30~50年所出版的書,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翻譯過來的。然而作者卻提到,現今很多書所提出來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其實和中國古代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用了更多現代的實例來證明、白話文字也比文言文字更容易懂,所以更受歡迎。
之所以會對這一段很有感觸是因為作者提到了我同時在看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他背後其實就是《論語》所講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忽然覺得講的蠻有道理的,於是發覺原來中華文化的經典也是值得列入書單的書呀!當然一本暢銷書講的不只和這一句有關,但我們在讀這些西方暢銷書的同時,是不是忘記中華文化也有相同的思想層次而只理解到西方思想的層面,只是因為沒有精讀自己的文化而錯過了呢?


另外,能不能抓到一本書的思想,也和人生經驗有關。當你沒有人生經驗,書中講到某些情況的時候你無法產生共鳴,相對的就無法領略到這本書想傳遞的概念;你無法接收到作者想傳遞的概念,相對的就會覺得這本書無趣。反之,當我們人生經驗夠豐富的時候,能夠對應到的共鳴就越多、就覺得這本書越有價值。但人生經歷要有多少才能算是「豐富」呢?書中的方法就是「盡量擴展生活界線」,慢慢的就會發現自己的局限在哪裡,發現侷限在哪裡、就去打破他,漸漸的經驗就會越來越多、才會回首去感受自己過去的人生經驗。
 


  《樊登的七大領域書單》
  經濟學:《超簡單經濟學》 (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國學:《論語》、《道德經》、《莊子》、《孟子》
  管理學:《非暴力溝通》 (簡)、《開口就說對話》 (簡:關鍵對話)、《FBI談判協商術》 (簡:掌控談話)、《可複製的領導力》
  哲學:《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 (簡:哲學的指引)、《看穿假象》、《理智發聲》 (簡:學會提問)、《
活哲學》 (簡:生活的哲學)
 

 

● 傳遞的過程不是尋求認同,而是分享

如果說上一段是我對「理解一本書」的心得,這一段就會是對「傳播一本書」的心得。和一般人認為吸取知識就是要狂作筆記狂背不一樣,樊登覺得把書說給別人聽更能加深一本書在自己心裡的印象,也就是透過向外傳遞能達到內化的效果,其實就是樊登自己在做的事「說書」。我覺得跟說書相關的內容這一本書裡有提到很多,不管是如何繪製心智圖、打不打草稿、怎麼講的有趣等等,這些你我可能都會有的問題,更多的是這些之外他自己的 tips and tricks,會讓你發覺「原來不只是讀完一本書就好,還有很多其他的基本功要訓練啊!」

其中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取悅聽眾」。我是一個很害怕站在講台上的人,一方面是覺得眾目睽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另一方面是害怕講的內容很乏味。有時候為了讓台下聽眾對自己講的內容有興趣,會刻意安排笑話希望至少能活絡一下氣氛,但很多時候這些準備好的笑話不但無法引起大家的注意,還會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讓自己更緊張。但樊登給了一個我覺得很受用的觀點-因為我們想要被認同,所以會去在意他人的眼光-但如果不要在乎我們是否能影響別人,而是用熱情和分享的態度去表達的話,和聽眾的關係其實會更容易建立。

這就和做人一樣吧?不用刻意去討好別人、裝成不是自己的樣子為了要達到某個目的,而是自然地展現出自己的態度,「淡定」,這樣才能和周邊的人建立起最舒服的關係,而原本期望的效果也會隨之而來。

關於表達的技巧,書裡面也有提到辯論帶來的影響。我不是一個會辯論的人,辯論的邏輯和遊戲規則我也不太理解,但樊登說辯論訓練了他的發聲:如何用正確的方法講話而不會燒聲,這或許是所有人都要學習的聲音表達課題吧!
 

● 選書的標準是什麼?

就如最一開始提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解決我哪些問題呢?理解和傳遞都解決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如何選書」。

當很多優秀的書擺在面前,我不知道要從誰看起、會害怕選了一本沒什麼內容的書。這樣聽起來可能很荒唐,但以前的我不喜歡看書,心血來潮想看的時候就一定要選到一本「命定書」避免浪費我的熱情和時間。另外我也有一個習慣,在書店拿起一本書,隨便翻一頁看其中一段,看看有沒有能打動我的內容。有的話,可能會吸引我繼續往下翻但也不一定會看完,沒有的話就會把它放回書架上,或許此生不復相見。所以選書一直是我的一大難題。

上面提到的兩個習慣現在回看其實都有解。第一個問題的解是:對書提起興趣。現在的我因為對閱讀產生興趣,所以不會有「心血來潮想看書」這件事,反而會因為看完一本書而去找下一本,甚至從過去讀過的書中找出他們推薦的其他書,一本可以延伸出10~20本,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看完。

第二個問題的解是:能不能理解一本書的內容跟書本身沒有關係,而是自己。就像前面說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閱讀多難的書」,以前提不起我興趣的書,不是因為這本書沒有用,而是因為我理解力的池子還不夠大,所以才沒有感受到共鳴吧?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他在講書的過程,坐在台下、真正聽過很多課的人,反而會自己去找到新的靈感和收穫,內容再簡單的課程和分享,他都能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因為越愛學習的人,越不會說他全部都掌握了,他們一定是虛懷若谷的。

樊登在書中有提到一些選書的原則,但其中我最喜歡的定義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意義使我們產生強烈的動力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能做到這三點其中一點的就是好書。不論書的內容是軟是硬,只要能帶給我們思考和啟發,就算是好書。而且也印證了前一段所說的,人生歷練越多越能體會到更多書中所想傳達的概念。或許以前的我人生歷練不夠廣,所以才會覺得讀書無趣吧!

現在的我對於書單裡的書雖然還是會安排先後順序,但不會再帶著「目的性」或是「期待能收穫滿載」的心,而是輪到哪一本就找來看。沒有任何預設觀感、沒有任何目的,這樣的讀書反而更自在,發掘的世界也越來越廣,而當有成就感的時候,讀書自然就不事件痛苦的事了。
 

● 發掘讀書帶來的影響比看了幾本書更加重要

書中還有太多細節、列舉各式的條件和 know how,我沒辦法一一列出來不然就像筆記了,但想引用書中建議的看書方法-價值昇華-來結尾。價值昇華就是思考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認為這本書解決我不愛看書的問題。但與其說解決,不如說堅定了繼續讀下去的想法、優化了我的讀書體驗和收穫。如果沒有當初想要養成讀書習慣的心,或許現在看這本書也覺得食之無味。我先是猶豫的把一隻腳踏進了讀書的世界,再被讀書的樂趣推進了這個坑。

和樊登一樣,曾經讀書對我們都只是考試的工具而已,但從某一刻起,我們是真的喜歡看書、找到看書對人生的意義,不再是為誰而讀。就像樊登提到他看過的《1000萬人都說有效的輕鬆戒菸法》,裡面教人戒菸並不是用意志力和毅力,而是直接讓你知道抽菸與不抽菸所帶來的改變,當你正視這些改變帶給你的影響之後,自然而然就不會抽菸了。看書或許也是如此,不是去參加一年看幾本書的競賽、不是為了向媽媽交差而看,而是發現看書帶來的正向影響之後,不用意志力和毅力自然而然的就會繼續做下去了。

要實踐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可能還需要多幾本書的歷練,但他絕對是本把我從一樓拎到二樓、看見讀書更廣風景的功臣。

如果你還不愛看書,請先不要看這本書。如果你已經找到看書的樂趣,那這本書會帶給你更多解讀書的角度。

書名:《讀懂一本書》
作者:樊登

tag:
發表迴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