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看過河正宇的一部電影「與神同行」,還因為用電腦、對比度不高、畫面大多都很昏暗,其實沒有太懂到底在演什麼,所以對他這個人以及他的演技都沒有很認識。
會看這本書一方面是朋友推薦,一方面是自己也蠻喜歡走路的,想看看怎麼的走路也可以寫出一本書。
大家走路的時候都在想什麼呢?
走在路上的時候我會看大家都在做什麼。現在手機太方便,很大一部分的人都在用手機、耳朵上都會戴著耳機。其實我也差不多,有時候喜歡戴耳機走路,有時候不喜歡戴耳機走路。有戴耳機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心情在某一種情況之下,想聽某一種氛圍的歌,邊走會邊想那陣子在意的事情;不戴耳機走路大多是想要多接收身邊的訊息,可能是看看大樓外牆新掛的某個廣告、可能是看看兩邊新開了什麼店面、什麼又收掉了、也可能是看路上行人都穿什麼拿什麼化什麼妝。走路可以讓我專心思考,也可以讓感官接收外在的刺激,進而刺激思考。
出去旅遊的時候我也喜歡走路,特別是出國旅遊的時候。安排行程時會把地理位置相近的景點排在一起,依照景點的性質決定一早要坐車到比較近的還是比較遠的景點,然後開始一路走、把所有景點餐廳串起來,晚上走到最後一個景點,最後再搭車回住宿地。會這樣有時候是因為景點之間坐大眾運輸工具不一定方便,另一個原因是可以看看在觀光客相對少的地方,當地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而且走在不熟悉的街道,每一個場景都充滿新奇和感官刺激。
第一次去韓國的時候,我和阿姨、表妹可以說是使勁地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們要從首爾站到明洞。我們住在弘大入口站,到明洞必須在首爾站轉車,但轉過一兩次之後實在是覺得首爾站太複雜了要走超遠,於是決定直接從首爾站走到明洞。中間恰巧會經過常被介紹但觀光客不多的南大門市場,市場入口的刀削麵攤吸引了我們,於是我們索性就進去了,沒想到這間刀削麵成為我們每次提到首爾行一定會出現的餐廳,因為一碗刀削麵竟然還配了一小碗冷麵和拌飯,我們只有三個人、只點三碗麵,小小的桌子卻擠滿了餐點,害我們三個吃得合不攏嘴、吃到那天可以不用再吃下一餐,結帳時老闆還給我們一人1000塊韓圜,叫我們去買冰淇淋。這個小小的插曲,如果不是我們決定「走路」去明洞的話,大概就不會發生了吧!
(左圖:2014年在南門市場吃的刀削麵,左手邊是附的冷麵和拌飯 / 右圖:2016年第二次去韓國,在合井站Airbnb附近巷子裡的櫻花巷)
而當我走在熟悉的路上時,大多數時間都在思考,有時候是做白日夢,有時候是回想那陣子很在意的事,這也是在這本書裡面我最有共鳴的部分。
書裡面河正宇提到和尹鍾彬導演合拍《群盜:民亂的時代》這部電影的故事,就算兩人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有傳遞到他們的訊息、應該要很賣座,但時空背景的關係,觀影人次和觀眾迴響似乎不如預期,因此兩人只要一見面就會開始探討電影不賣座的原因。從劇本、籌備、拍攝、後製,一切的過程哪些地方可能導致最後的結果,他們稱這叫做「復盤」,是一個圍棋術語,意思是對局後複演對弈紀錄來檢討每次下手的優劣。人生裡的話,大概就是「一個回首過去、一一檢視前因後果的過程,檢討哪裡做得對、哪裡做得不夠好」的過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很常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去思考過去某個時間點,為什麼會出現特定的情緒?為什麼會做那樣的決定?為什麼當時的我沒辦法多撐一下?做了什麼事讓我覺得開心?做了什麼事讓我覺得沮喪徬徨?當一個心中一直存在但被我掩埋的結突然回頭重擊自己的狀態,我就會開始思考如何解開這個結。
以前的我只專注在當下的情緒,做出來的行為反應著當下的心理狀態,卻從來沒有去思考「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也因此做了許多不成熟的決定。事後回首一一分解環境、情緒、行為,才發現一切其實都有跡可循,但那時候的社會歷練不夠是不可能意識到的。唯有在之後的人生經歷了什麼、學習到什麼,某天驀然回首才能認清當初的盲點。成長後的自己就是旁觀者,看著當時懞懂的當事者「過去的我」,所有事情就跟著明朗了吧!因此只要有思考、反省、學習,有些事情會隨著人的歷練和成長而得到解決,吾日三省吾身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然而這些事情我沒辦法靜下來思考,讓我坐在咖啡廳發呆、坐在電腦前發呆、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是想不出個所以然的,但也沒辦法和複雜的事情一起處理,因此邊走邊想就是最好的方法。好像腳就是發電機,讓腦袋這個馬達運轉,已經是反射動作的走路就是最佳的思考狀態。
雖然我不像河正宇這麼愛走、一天要設定1萬步、甚至瘋狂的時候10萬步,但我依然會說我喜歡走路,因為走路讓我有更多的時間認識自己、復盤自己的人生。不一定每個人都是走路,有些人可能是跑步、做甜點、從書中找、從電影裡找、從歌曲裡找,從一些身體習以為常的動態裡找。無論從哪裡找,不變的是動態。走路就是一個媒介,一個啟動自己思考的開關,好像身體在走路的狀態之下變得很有生產力、頭腦變得很清晰,走著城市裡的路,也走著人生的路。
書名:走路的人 걷는 사람 하정우
作者:河正宇 하정우
譯者:王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