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的景點中,最有看頭的莫過於聖母院和聖母院所在的區域-蒙特婁舊城區(Old Montreal/Vieux Montreal)-了!
蒙特婁是魁北克省內最大的城市,而就像大家所知道的,因為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的關係,整個魁北克省基本上是講法文的,相對的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文化特色上也是英法參雜,我覺得是很有趣的畫面。
大約在17世紀左右,法國人就在這裡開疆闢土了,所以蒙特婁其實有很悠久的歷史。而法國人被英國人趕走之後,也持續開發這個城市,所以到處都能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其中又以舊城區保存的最完整,也最能看到蒙特婁作為一個港都城市的興衰~
●● 地理位置介紹
舊城區其實蠻容易區分的,我個人會畫在McGill St以北以及地鐵橘線Champ-de-Mars、Place-d’Armes、Victoria Square-ICAO這三站以東的三角區域。
圖
我覺得這個區域沒有什麼「中心」,而是邊走邊逛都是值得欣賞的建築物。但是如果以觀光角度的話,聖母院及兵器廣場以北的舊城區是比較熱鬧的部分,以南人煙就比較稀少,但反而有很多有趣的店家和咖啡廳值得去探險~
這篇文章我們就以聖母院和兵器廣場為開頭開始介紹,介紹完核心區域再由北而南走過整個舊城區吧!
●● 聖母院
這個聖母院有名就有名在席琳狄翁的婚禮就是在這裡辦的!當然他還是有它的歷史價值,只是通常娛樂性總會大於歷史性,這樣講的話大家可能也會比較有概念了😂
我們去的那天,聖母院剛好只開到中午,所以我們大概10:50分到的時候門口排了一點隊伍,但還好隊伍移動得還算快,我們大約11點多就進到聖母院了~
賣票的地方就在推開門之後,要注意這邊只收現金,所以可以在外面就先把現金準備好,進去只要付錢就可以進去了~
一進去就可以看到中間長長的走道和走道底端的神壇,天花板非常的高,哥德式的建築讓整個教堂看起來非常氣派。我覺得蒙特婁的聖母院和一般的教堂很不一樣,除了幽靜的咖啡色之外還多了藍色、紫色、金色,在嚴肅中多帶了一些華麗。
走到底端是祭壇,中心的雕刻是耶穌受難的場景,中心軸則是骷髏地,祭壇下方則是以達文西著名的畫作—最後的晚餐—創作的木雕。而祭壇上方的深藍色穹頂描繪了指引世人到天堂之路的天使和星星,象徵著生命之路。光看照片很難想像這個祭壇想表達的意義,但配上聖母院的簡介覺得好像有一點畫面了~
另一個聖母院值得一看的是中間走道左側的佈道壇,以前的牧師會爬上樓梯到佈道壇上佈道。這整個佈道壇和樓梯木雕做的非常精細,很像在歐式建築裡會出現的樓梯扶手。人的神韻也很到位,印象中很少在西方教堂會看到這麼精緻的木雕,神像的話大多都是石雕比較多,所以我站在前面超久的,覺得要好好多看幾下這個樓梯。而佈道壇下方坐著先知以西結和耶利米,樓梯上面精緻的雕刻則是正在佈道的耶穌、聖彼得和聖保羅等。
窗上的彩色玻璃窗也值得留意~ 一般教堂的彩色玻璃窗通常是講述聖經上的故事,但蒙特婁的聖母院是講述蒙特婁建市的過程以及當時的社會和生活。
在祭壇的正後方還有一個聖心聖母小禮拜堂,裡面有一幅青銅祭壇雕刻,描繪世人克服各種塵世磨難,最終到達三位一體天堂世界的過程。這個小禮拜堂裡是不能拍照的,所以就沒有照片給大家看啦~
●● 兵器廣場
兵器廣場是聖母院前的一個廣場,也是蒙特婁第二老的廣場,四周有名的建築物有紐約人壽大樓以及蒙特婁銀行的總部。
紐約人壽大樓曾經是蒙特婁最高的建築物,裡面還有一座電梯,在那個時代是很時髦的建築。但我不知道當時怎麼搞的,拍了旁邊那一棟灰色的大樓,以為他是紐約人壽,結果其實是旁邊那一棟啊哈哈,所以只拍到半截😂

●● Old Seminary 神學院
這座建於1684年的神學院是目前舊城區最古老的建築物,是在17~18世紀治理蒙特婁的聖敘爾比斯會(Sulpician)的住所。
●● Clock Tower
這個鐘塔主要是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加拿大士兵,上面的鐘則是類似倫敦國會大廈著名的「大笨鐘」的機制。
這個鐘塔很可愛,總共有192階,從第一階開始就告訴你還有多少階要爬,至少不會讓你有「到底要爬到什麼時候!!!」的抱怨哈哈
鐘塔越往上走路越窄,大概到時鐘的高度之後剩一座只能一上一下的旋轉樓梯。大家都知道旋轉樓梯很難走,因為靠中間柱子的那一邊真的沒有「容腳之地」,每一步都覺得自己會摔死,特別是下樓的時候...
走到鐘塔最上方的觀景台也非常狹窄,大概是5~6個人就已經很緊繃的空間,但一般從下面上來的人不知道,就會一直擠上來😂
鐘塔上面的風景其實很不錯,可以眺望聖羅倫斯河和鐘塔碼頭,而且雖然上面窗戶不大但其實風很大,覺得自己變瘋婆子哈哈
從鐘塔上向下俯瞰還有一個很可愛的地方,就是鐘塔沙灘(Plage de l’Horloge)。因為蒙特婁不靠海、沒有天然沙灘,當地人可能想要享受夏天的感覺,於是就在聖羅倫斯河旁建了人工沙灘,而且人還不少,大多都是年輕人,連配色都很可愛,是2017年的Pantone色啊,也難怪年輕人這麼多~
●● Bonsecours Market
從鐘塔碼頭走出來或是走去鐘塔碼頭的路上會經過Bonsecours Market。Bonsecours Market曾經是舊城區最主要的公眾市場,在19世紀末也曾經是加拿大的議會大廈,而除了做市場之外也會做宴會場地或是展覽館,可以說是功能很多元的建築物~
但不知道是內部在調整還是市場沒落、沒辦法聚集那麼多觀光客,除了一樓有幾間餐廳和二樓有一些商家之外,其他地方都被封起來了,而且二樓商家也很一般,大多都是紀念品店和一些鐘錶行,走來走去其實沒有太多驚喜,於是我們就離開了。
●● Place Jacques-Cartier 雅克・卡蒂亞廣場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Jacques-Cartier的名字很耳熟?他其實就是第一個發現加拿大的法國探險家,雖然他當時的目標並不是「尋找加拿大」,但他意外的發現也讓歐洲在爾後的幾百年足以有大量的皮毛支撐龐大的需求。這麼偉大的發現,廣場以他的名字命名應該不為過吧!
Place Jacques-Cartier雖然不及兵器廣場古老,但他以整體的空間環境和附近的機能取勝!廣場左右兩邊都是餐廳、中間也有一些小攤位,光看照片就可以知道這邊人潮絡繹不絕。
●● Montreal City Hall & Montreal Courthouse
在Champ-de-Mars廣場旁邊的就是蒙特婁的市政府和法院。雖然說是市政府,但因為現在內部在整修,所以目前大家辦公的地方並不在這棟樓裡面~
●● King Edward Quay Montreal Science Centre
這個港後來變成蒙特婁的自然博物館,很多旅遊書也會建議大家到自然博物館走走,但因為我們對這個部分比較沒有興趣,所以就只有經過而已。這裡蠻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來的,看來也是蒙特婁一個假日的散步去處啊~
●● 舊城區南側
這個的話就是我自己幫這個區域取的名字哈哈,這裡的地標多但規模比較小,比較像是次要景點,不需要每個都進去參觀,但走在石子路上、兩旁的建築物古色古香很有氣氛。
如果把路上的車子都忽略了、天色再昏暗一點就會有點像19世紀的歐洲,感覺會像柯南「貝克街的亡靈」那樣的畫面😂
這邊雖然都是老房子,但許多建築物其實都是有新的利用,有開旅館、壽司店、咖啡廳等等,是現在很流行的「賦予老建築新生命」的概念。但相較於台灣的洋房和中式古厝,這種歐式建築又有另一種風味。
●● 同場加映:世界最美公共空間咖啡廳 Crew Collective Cafe
就在舊城區南側的RBC銀行大樓(Royal Bank Tower)裡,有一間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世界五大最美公共空間之一的Crew Collective Cafe。原本我以為這個評比是世界最美咖啡廳,一查之後才發現其實是「世界最美公共空間」。雖然這裡也有提供咖啡茶點,但這個空間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讓你喝下午茶的,而是提供一個公共辦公空間,讓一些新創或是自由工作者在還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時,可以在這邊租借辦公室開會和工作。
Crew Collective Cafe詳細的介紹在另一篇,想要看看裡面長什麼樣子的話可以點下面的連結唷~
●● 小結
我很喜歡舊城區的悠閒,依傍在河邊但轉個彎又好像走在歷史裡。唯一的缺點就是這一區好大,如果不是每個建築物或博物館都要進去看的話,其實有點無聊,就是散步好地方的概念。我們走到最後其實也有點暈頭轉向了,後面就隨意走走😅畢竟加上逛聖母院和喝咖啡的時間,我們在舊城區大概待了將近5個小時,我覺得已經很厲害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