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這個戀綜的大主軸:「因各式原因分手的情侶入住同一屋簷朝夕相處」真的是大開我的眼界,但又莫名的引起我的好奇心。前男/女友一直都是各種探討兩性關係文章中的大主題,因為感情帶有佔有慾。當我們不再擁有對一個人的獨特性,心中難免感到失落,這種失落的情緒最容易引起共鳴、讓觀眾把自己投射到一個情境之中,間接節目就會吸引到觀眾了。我大概也是想從節目中尋找共感的其中一人吧。
剛開始看的時候抱持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很怕像其他戀綜一樣只有灑狗血的劇情,卻從第一集開始就深深上癮,不單單是一開始沒有公開配對的懸疑掉盡胃口,節目設計的環節在我預期之外且招招正中分手情侶再次見面的尷尬情緒,而到節目中期講述感情的起承轉合也很有邏輯,因此不知不覺的就不斷看下去,一不小心就追成on檔了。
我開始的原因很簡單,我想知道大家都是怎麼整理一段感情?大部分的人對於前任都是什麼看法?我有過的情緒是大家都會有的嗎?雖然節目中的五對情侶並不能代表世界上的所有人,但對於感情,大家應該都會有類似的酸甜苦澀吧?
看完整部劇之後,心得實在是太多了。但撇開劇中的個人情緒、製作組的剪輯,回到節目最初想探討的分手後雙方的狀態,這篇大概是個人最精簡的心得了吧!
這個節目的最大看點就是,出演者都是某位出演者的前任。但到底為什麼「前任」的這個設定這麼讓人又愛又恨呢?關於整理前任,大家的做法都不一樣。有人會刪社群軟體、有些人會刻意保持距離、有些人從此成為陌生人、有些人卻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不管兩個人的關係後來變得如何,這份關係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往後的交往對象,我害怕你的前任、你也對我的前任懷有敵意。
說穿了,心裡畏懼的其實是「自己和對方前任差距」的不安全感。如果今天參加比賽,當對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我會害怕自己輸嗎?不會。反觀,如果還沒準備好就參加比賽,是不是會有各種緊張擔心?面對對方的前任,自己就像是還沒準備好的參賽者看到一位準備充分的參賽者,會開始思考自己可能哪裡會出槌、評審覺得哪裡比對方差。這位評審,就是眼前的現任 (對方)。
而在感情裡可能會開始比較自己跟對方的相處時間可能不比對方前任長;你所知道對方的所有事,還有另一個人知道;害怕自己給對方的比不上前任給的:外表、身材、學歷、工作、薪水、禮物、會不會做飯、勤不勤勞打掃家裡、還有更多外在的條件,多到你可能會因為追求這些外在的條件而成為一個根本不是你的你。
但感情不是一場競賽。回到原點,你們為什麼在一起呢?難道只是因為你比他前任漂亮?你身材比他前任好?學歷比他前任高?薪水比他前任高?還是你比較會打掃家裡?如果只是這些表象的原因,這對象不要也罷。
要記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感情也不應該是比較,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其實不只是前男友或前女友,其他自己以外的人都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是最好,但在對方眼中應該要是最好。我們有缺點、需要磨合,但這些都不應該是對方轉向他人的原因,反而應該要因此更愛彼此,因為我們願意在對方面前展示最真實的自己。
無論是否是前任,如果對方的選擇是比較而來,那這個雀屏中選不要也罷!
我們都以為分手的當下就是離別,實際上心裡的離別卻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的多。
分手當下是一個關係的結束,是一個能白紙黑字說明的狀態:「我們已經不是男女朋友了」。但心理的感情是用編織的,因為對方讓自己有了某些情緒;又因為自己而對方有了某些行動,錯綜復雜來來回回的感情並不是那麼快能理完的。就像普賢在訪問中說的:「怎麼能分手就變陌生人呢?」但有些人就是可以這麼絕情。
曾經我也以為自己是分手可以很瀟灑的類型,我不該難過、應該要很開心能過上一個人的生活。我用漫不經心的態度面對對方的情緒、用轉換生活重心來躲避自己的情感,這些我以為能視而不見的瘡疤終究因為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情爆發,逼不得已得強迫自己正視一段感情帶來的失落、傷口、與自己的不是。
並不是那些曾經一起走過的路、一起去過的地方、一起吃過的餐廳、一起做過的事讓我感受到心理的分別,而是從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讓我感受到「原來我們這一輩子真的互不相干了」。可能是過了幾年之後,對方有了新對象;也可能是不得已的要在同一個場合卻沒有彼此的互助;也可能是一個被對方改回本名的暱稱、一個對方收回分享定位的決定;也可能是發現對方也好好向前生活的時候。是這些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疏離感和日常流動觸發我必須面對自己隨意掩蓋堆放的感情。
整理不容易,特別是當談了一場很好的感情。當細細去推敲當初在一起的原因、吵架的導火線、到最後如何做下分開的決定,剝開那些你儂我儂或劍拔弩張的攻防,會發現爾後看事情的角度和當下的情緒有極大的落差,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成長,也可能是因為當下衝動不再。我盡量檢討自己,少部分時間思考問題是否完全出於我,因為感情會互相映照,有往返才有發展。
這段檢討的過程讓我能夠調理好心中的瘡疤。承認自己的過錯、理出當初的盲點、肯定自己的價值、做好敞開心胸的準備。我們還是會因失去一段感情而難過,但卻從中獲得養份能繼續好好向前生活。就像可可在吃烤肉串的時候對珉載說了:「I was finally able to close the final page of the book」,那些曾經不是滋味讀完的書最後終究好好的闔上了,我們因此才有心力去認真閱讀下一本書。
周輝和敏英在最終選擇時選了彼此,過程中觀眾對這兩個人的做法和行為或許有不解,但這是他們的人生,他們最終選擇了復合。
復合感覺是一個貶義多過褒義的名詞,好像大家聽到復合第一個反應都會是狐疑。但復合不一定是壞事,首要條件是「當初分手的原因有被解決」。如果當初分手的原因沒有被解決,那復合只是拿同一顆石頭砸自己的腳、在同樣的地方再摔一跤。解決應該是雙方都主動發掘當時的問題,主動思考主動改變。「自覺」很重要,也是為什麼上一句強調「主動」,唯有我們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不足,才有空間進步。當雙方都能以學習的態度看待過去的不完美,復合才有意義。
敏英在訪問裡說過一句話:「曾經想過成熟一點之後再交往。」;可可也說:「11年後的珉載像是全新的珉載」,這兩句話讓我認真思考,今天換作是我,我會怎麼看待這件事?
成熟一點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新的他就值得復合嗎?
人都會改變,在各個階段的經歷裡總會有讓我們成長的契機,可能是因為工作、可能是和別人的感情,我們自己會改變,對方也會改變,但重要的是改變的方向。我們都變好了,但是否還真的適合彼此?除了個性觀念,還有人生目標,兩個人可能想要的生活模式不一樣、想要組成的家庭型態不一樣。兩個人在中途的路上看了不同風景,是否還能嚮往相同的目的地。可可說:「隨著年紀增加,戀愛的條件也不斷增加。但以前的我們沒有,單純的就是互相喜歡」的確,年紀越來越大,現實只會越來越清晰,而浪漫卻越來越模糊。就算當初分手的原因解決了,也要認清等待著的只有更多殘酷挑戰。
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以的更進步的面貌再見再相愛。但假設命運讓你們再次交集,希望不會是因為念舊和衝動而復合,而是以更遠的眼光展開一段新的關係。
感情有個時間軸,同樣是認識、了解、相愛、磨合,最終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一直都把重點放在前面的過程,卻不曾把不美滿的結果當作是時間軸的一部分。或許有些人把換乘戀愛當作綜藝、嗑CP、尋找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對我來說是把「不完美的結局」也放入感情時間軸的契機。不完美的結局也可以是人生的養分來源,在感情路上步步走的踏實,才有機會更靠近我們理想的感情生活。